相關文章

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MF)總裁拉加德兩年前曾表示,投資者將從實體經濟、政府力量和政策可預見性這三方面,來判斷對新興市場國家進行投資還是撤資。這似乎是目前投資者對待中國的準確寫照。

日經網1月14日報道,1月4日公佈的中國12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(PMI)出現惡化,中國實體經濟面臨通縮和蕭條,加劇了市場對中國經濟放緩的擔憂。

為遏制股票拋售而於1月4日實施的「熔斷」機制反而促進了投資者的焦慮和恐慌,市場出現踩踏的拋售局面,決策層被迫將其暫停。中共政府的力量也令人失望。

在中國,政策似乎更不可預見。1月7日,人行將作為人民幣交易基準的「中間價」比前一日下調了0.5%以上。而此前,官方一直強調人民幣無持續貶值基礎,現在卻讓人民幣貶值,政策的出爾反爾令投資者吃驚。

有鑒於此,投資者選擇了撤離,資金開始流出中國。

市場混亂 投資者未雨綢繆

報道稱,中國市場混亂連美國華爾街都感到震驚。日媒預計,全球對中國的不滿和要求,或許將在今年1月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(達沃斯會議)上爆發。

全球市場參與者希望中國市場會透過長期的結構改革走入正軌,而治標不治本的刺激政策會加劇動盪。曾擔任新加坡政府下屬投資公司GIC首席投資官的黃國松,目前任投資公司阿曼達投資管理董事長,他說,投資者應未雨綢繆,不管情況好壞,都要做好應對中國企業破產的準備。

中國經濟進退兩難

過去十多年,中國企業過度增加了設備和債務,出現許多效率低下的「殭屍企業」,不將這些陷於經營困境的企業從市場清退,中國整體的生產效率將無法提高。

但清理「殭屍企業」會造成失業人數增加,影響消費的支出,「從投資到消費」這一經濟結構的轉變可能難以推進。當局不得不允許低效企業繼續生存,結果可能會積累更多問題,這使中國經濟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。

90年代之後,日本曾因經濟泡沫破裂,企業陷入倒閉,不得不削減債務,實施裁員。但中國與日本不同,其在積累財富之前就迎來了轉捩點,其經濟和社會層面的抗衝擊能力都比較弱。

而其他手段似乎都會帶來負面效應:採取財政來創造需求,可能導致過剩設備進一步增加;實施貨幣寬鬆,可能導致泡沫的出現和破裂,中國房地產和股市近期的表現就是驗證。由於市場混亂,中國經濟未來的運行將繼續如履薄冰,如走鋼絲。◇

------------------

📰支持大紀元,購買日報:
https://www.epochtimeshk.org/stores
📊InfoG:
https://bit.ly/EpochTimesHK_InfoG
✒️名家專欄:
https://bit.ly/EpochTimesHK_Column